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上海9月6日訊(記者 楊秀峰)“2018年,中國非織造布行業克服化纖原材料漲價帶來的不利影響,繼續保持快速發展,經濟效益有所轉好。1-7月,行業規模以上企業非織造布的產量同比增長9.17%,主營業務收入和利潤總額分別增長9.58%、2.34%,出口交貨值增長14.79%。”9月5日上午,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副會長、中國產業用紡織品行業協會會長李陵申在上海舉行的第七屆中國國際非織造布會議上表示。
非織造布是中國紡織行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創新和發展最為活躍的領域之一。行業在纖維的環保性、裝備的智能化、工藝的復合化、生產過程的綠色化方面開展了大量的技術創新,靜電紡絲技術、雙組分紡粘水刺非織造布技術、節能型水刺高溫濾料關鍵技術、薄型雙組分滌綸紡粘技術已經取得突破并獲得廣泛應用,智能制造試點示范工作穩步推進。
李陵申在會議上說,中國已經成為全球非織造布產業鏈中的重要一員,開放和合作有利于全球產業的發展,有利于向全球不同發展水平的用戶提供優質的非織造布及制品。
根據不完全統計,截至到2017年底,全球非織造布前20強的企業中,有13家企業在中國設有工廠,這13家企業在中國的產量超過30萬噸;2017年6家外資企業在中國出口非織造布的金額達到2.36億美元,占中國當年出口額的9.05%,2017年中國還從日本、美國和德國等發達國家進口了近9億美元非織造布。
面對行業未來發展,李陵申表示:“當前,中國非織造布產業處于結構性升級的關鍵時期,我們將抓住一切快速發展的機遇,積極推進供給側改革,堅持創新引領、優化產業結構、加強產需融和,通過提質增效,推動產業向中高端邁進。我們將大力推進天然纖維、生物基纖維和再生纖維的應用,探索一次性衛生用品、醫用紡織品的降級技術和廢舊高溫濾帶的回收再利用;通過創新聯盟加強關鍵技術和重點產品的研發和應用,鼓勵企業進行非織造布智能生產線和智能工廠的建設,為有條件的中國企業‘走出去’對外直接投資創造條件。”